010-83528568
新闻中心 > 媒体关注 >

科苑隆五方,让楼宇沟通 “零” 距离

2025-09-30

深夜的写字楼,实习生小林在电梯里突发心悸,她颤抖着按下求助键,3 秒后,屏幕上弹出物业经理的脸:“我看到你在 19 层电梯,已经让值班医生过来,深呼吸,我陪着你。”

这段仿佛近在咫尺的对话,正在改写楼宇沟通的定义。当科苑隆五方对讲系统将空间阻隔、信息断层、情感隔阂一一打破,那些藏在钢筋水泥里的距离,终于被压缩成 “零”,让楼宇里的每个角落,都能感受到触手可及的连接。

13-1

被距离割裂的楼宇世界

在传统楼宇里,沟通距离常常比物理距离更遥远。家住老小区的赵奶奶深有体会:“孙子在楼下电梯困了,我在 12 楼家里急得转圈,物业说‘已经派人了’,可我就是不知道人到哪了。” 这种信息不对称,让咫尺之遥变成心理上的万里之遥。

某物业公司的故障处理表上,记录着各种 “距离” 困境:商业大厦的电梯困人时,轿厢里的求救者与物业值班员,被模糊的信号隔开;医院的手术电梯出问题,手术室与后勤科像在两个平行世界,只能靠人跑腿传话;地下三层的停车场,车主的求助信号要穿越厚厚的楼板才能抵达监控室,往往衰减得只剩只言片语。

更隐蔽的是情感距离。传统对讲系统的机械音里没有温度,困在电梯里的人听到 “请等待” 三个字,感受到的不是关怀而是疏离。某养老院的护工发现:“老人被困时,对讲机里冷冰冰的指令,会让他们误以为被抛弃,情绪波动特别大。” 这些看不见的距离,其实是楼宇生活里最影响安全感的暗礁。

13-2

打破距离的 “五方魔力”

科苑隆五方对讲系统创造的 “零” 距离奇迹,源于对沟通本质的重新理解。这套通过新国标认证的智能系统,用三项核心技术消除了空间、信息、情感上的三重距离。

全域互联网络首先打破空间阻隔。与传统系统的 “有线束缚” 不同,科苑隆采用 4G/5G 公网传输,配合分布式基站设计,让地下车库、电梯井道、顶楼设备间这些 “边缘地带” 都能实现无缝通信。在北京某超高层写字楼的测试中,即使在电梯急速升降的过程中,通话延迟也能控制在 0.5 秒内,“就像站在对方面前说话,” 物业值班员的感受道出关键。

信息同步技术则消除了信息差。系统将轿厢、机房、物业、监控、救援站五方的信息实时共享:当电梯困人时,所有人看到的定位、故障代码、历史记录完全一致,无需反复确认。某商业广场的实践显示,这种信息 “零” 距离让故障处理效率提升 50%,“以前像盲人摸象,现在大家手里都有全景图,” 工程主管的比喻很形象。

可视化沟通更拉近了情感距离。科苑隆系统配备的高清屏幕,让对话时能看到对方的表情和动作,困在电梯里的人能从物业人员的眼神中读到安抚,而不是对着冰冷的听筒猜测语气。某妇幼保健院的护士长观察到:“产妇被困时,看到屏幕里护士的笑脸,血压会明显下降。”

13-3

不同场景的 “零” 距离实践

楼宇世界的多样性,要求 “零” 距离沟通必须因地制宜。科苑隆的智慧在于让系统适配不同场景的距离痛点。

住宅小区的 “零” 距离体现在亲情连接。科苑隆为老年社区设计的 “家庭互联” 功能,让电梯求助信号能同步发送给子女手机。上海某小区的张阿姨说:“上次被困电梯,不仅物业来了,女儿也从单位打来视频,隔着屏幕教我按紧急照明,一点都不害怕了。” 这种跨越物理空间的陪伴,让独居老人的安全感倍增。

医院场景的 “零” 距离关乎生命时速。系统与医院 HIS 系统联动,当手术车困在电梯时,屏幕上会自动显示:“3 号手术室心脏手术,器械延误已达 3 分钟,备用通道已启动。” 武汉某三甲医院的后勤主任感慨:“以前各部门像隔着墙喊话,现在信息‘贴脸’传递,抢救时间一分都没浪费。”

商业楼宇的 “零” 距离聚焦高效协同。某 CBD 写字楼的系统设置了 “分层响应” 机制:低区故障时,驻场工程师的手机会收到带定位的视频请求;高区问题则同步接通品牌维保总部的专家。物业经理算了笔账:“沟通‘零’距离后,电梯故障导致的租户投诉下降 67%,续租率都提高了。”

13-4

“零” 距离背后的生活温度

那些关于 “零” 距离的故事,藏在用户的日常细节里。深圳某小区的业主群里,有人晒出电梯里的对话截图:孩子困在电梯里,物业人员通过系统给她讲睡前故事,“声音和表情都清清楚楚,就像物业叔叔站在旁边。”

维保人员的工作也因 “零” 距离变得轻松。李师傅的工具包里少了厚厚的图纸,“现在到现场前,就能通过系统看到电梯内部的实时画面,故障点在哪一目了然,不用再爬进爬出地检查。” 这种效率提升,让他每天能多处理 3 起故障。

更动人的是对特殊群体的关照。科苑隆为听障人士设计的手语视频功能,让电梯里的求助不再需要声音;为视力障碍者优化的语音导航,能精准描述 “救援人员在电梯门外 3 米处”。这些细节让 “零” 距离有了更温暖的注解 —— 不仅是技术上的无阻隔,更是情感上的无障碍。

在科苑隆的实验室里,工程师们还在突破更多 “距离”:通过 AI 技术预判沟通需求,在用户按下求助键前就做好响应准备;利用 AR 技术让维保专家 “远程到场”,指导现场人员操作。这些探索指向同一个目标:让楼宇里的每个个体,都能感受到 “从未有过的贴近”。

当沟通没有了距离,楼宇就不再是冰冷的建筑,而是充满连接感的生活空间。科苑隆五方对讲创造的 “零” 距离,终究是为了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,都能感受到:无论在哪,都有人与你紧紧相连。

(咨询热线:010-83528568 官网:www.keyuanlong.com.cn)

200